擗蓝就是苤蓝,广东人叫菜果,腌咸菜那叫一个脆啊

甘蓝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一种植物,其原始种为生长在地中海地区的野甘蓝,经过人类长期的驯化栽培,已成为重要的蔬菜作物。胶东地区常见的是甘蓝的三个变种,其一为结球甘蓝,系食叶甘蓝的一个变种,其茎生叶抱茎成为一个叶球,俗称“卷心菜”,湖南人称为“莲花白”,四川人称为“包菜”,干煸包菜是川菜的名菜之一。

黄县话叫作“大头菜”,但如果你到外地要吃大头菜,人家给你端上来的很可能是芜菁,因为在不少地方都把芜菁称作“大头菜”。卷心菜除了炒食之外,还可以腌着吃(腌好的大头菜放锅里熥一熥,肉奶奶的,略带一点发出的酸味,可称为熟咸菜中的极品),也可以炝着吃,而西餐多是用来拌卷心菜沙拉,有时也代替生菜作汉堡包里的夹馅。

平时习见的卷心菜大多是淡绿色的,现在人们又培育出紫色卷心菜,称“紫甘蓝”,富含花青素,卖相也更加诱人。卷心菜除了作蔬菜食用,还可以治病,它的叶榨浓汁可用于治疗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

甘蓝的第二个变种是菜花,黄县话又叫作“花菜”,学名“花椰菜”,叶子厚而肥大,灰绿色,表面有一层粉霜,开展而不卷心。茎顶有由总花梗、花梗和未发育的花芽密集成的乳白色肉质头状体,这就是可食用的部分,也是其得名的原因。

根据花色,一种是普通的白色花菜,多用来做干煸花菜;

一种是绿色花菜,又称“西蓝花”,多用来做蒜蓉西蓝花。

甘蓝的第三个变种叫作“羽衣甘蓝”,这名字令人绝倒,起名字的人肯定读过《长恨歌》,让人想到了杨贵妃和《霓裳羽衣舞》,它的样子也很像舞女穿的绉纱裙,叶子边缘是一层层卷曲的皱褶,有紫红、绿、红、粉等各种颜色。

羽衣甘蓝多种在城市的花坛里,当作赏叶植物。当然,你实在没有菜吃了,弄一棵回家,味道也不会比卷心菜差。

“苤蓝”与上述的三种甘蓝变种为近亲,同为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学名叫“擘蓝”,又叫“球茎甘蓝”,因其形状像圆茄,也有称之为“茄莲”的,广东称为“菜果”。属于甘蓝类植物中能形成肉质茎的变种,为二年生草本,它的茎比较短,在离地面2—4厘米处膨大成一个扁球体,绿色,其上生叶。叶宽大而厚,叶面有蜡粉,光滑无毛,边缘有波状锯齿,嫩时可作蔬菜食用。明徐光启《农政全书》“芥蓝”条载:“但食根之菜,如芥、芦菔、蔓青之属,魁皆在土中,此则魁在土上为异耳。收根者须四五月种,少长擘食其叶,渐擘魁渐大,八九月并根叶取之。叶作菹,或作干菜。根剥去皮,或煮食,或糟藏酱豉。”所述特征与苤蓝一致。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茄连”条引《延绥镇志》载:“叶如兰草而肥厚,种之畦塍,根圆大类葵,露出土外,开黄花,京师谓之撇兰。”所述亦似本品。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甘蓝”条云:“《农政全书》:北人谓之擘蓝。按:此即今北地撇蓝,根大有十数斤者,生食、酱食,不宜烹饪也。”书中所附甘蓝图片,具有膨大的球状地上茎,即为苤蓝无疑,上述几种叫法都属于同物而异名。

苤蓝的膨大茎离地生长,其下有根,分成几个小杈,硬而坚实,像支架一样托起整个植株。分杈的根像人“撇拉”着腿一样,这也是“撇蓝”得名的原因吧。不管是苤蓝的“苤”,还是撇蓝的“撇”,都读作“piě”,而黄县话却读作“pǐ”蓝,揆理度情,此字应写为“擗”,即掰的意思。擗蓝的叶子可以随长随擗着吃,叫作擘蓝也是此意,但在黄县话里,这两个字还是有区别的,“擘”原意是大拇指,在黄县话里读作“bě”,引申为大拇指用劲,把物体掰开或掰下来,如把苹果擘开,擘块饽饽吃。而“擗”指“手裂”,就是用手分开或撕开,这个词在黄县话中经常用到,比如芹菜有点老了,要擗成几股再切段,这样易烂,少塞牙。熬大白菜时,要先把外面的白菜帮儿擗一擗,只要里面嫩一点的菜心。这两处地方都只能用擗而不能用擘。春天樗芽儿长到一拃长了,可以采摘来揉渍或炒鸡蛋,黄县话叫“擘樗芽儿”,而不叫“擗樗芽儿”,因为在采摘时是大拇指用力,把樗芽儿的根部掰断的。

苤蓝的膨大茎扁圆而大,质脆,可以切成丝拌着吃,亦可盐腌或酱渍作咸菜,脆生生的,亦可如萝卜一样生食,不过没有辣味。它的皮厚而坚韧,老了以后里面净筋滓,要削了皮才可以吃。苤蓝第二年开花结果,它的种子可榨油,叶和种子亦可入药,消食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按球茎的皮色分,苤蓝可分为绿、绿白、紫色三个类型。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