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多年前,諸葛亮在隆中躬耕苦讀,無意間發現了一道美食,沒想到,這道美食竟延續至今,甚至成了航空食品!
這道美食就是襄陽大頭菜。
1
大頭菜在中國有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系根菜類,跟蘿卜很相似。
有一天,在隆中隱居的諸葛亮,無意中發現了大頭菜,覺得形狀十分可愛,就帶回家。
由於是第一次見,也不知道怎麼吃,他直接咬了一口嘗一嘗,結果一股辛辣味嗆得他趕緊吐了出來。
看來生吃是不行了,他又嘗試着將大頭菜切成絲,用鹽拌着吃,這下辛辣味明顯較少,味道也還不錯。
第一天沒吃完,剩下的打算第二天再吃。
哪知,第二天一早,諸葛亮就有事出門去了,這一去就是三四天。
待他回來後,發現盤裏的剩菜,不僅沒像其它醃菜那樣發蔫,而且沒異味,就嘗了一口。
沒想到,這剩菜竟比剛拌時好吃多了,辛辣味完全沒有了,脆脆的,口感很好。
自那以後,諸葛亮就常常拌大頭菜吃,一時吃不完的,就用鹽醃起來。這一下他又發現,醃得越久,口感越好,也越下飯。
後來,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離開了襄陽。
三國混戰時,諸葛亮帶領蜀軍長年徵戰,食物匱乏,基本沒有能下飯的菜。
看着士兵們難以下咽的痛苦狀,諸葛亮突然想起了大頭菜。
於是,他發動士兵去找大頭菜,然後進行大量醃制。如此一來,蜀軍軍營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可口的下飯菜了。
當時,這道菜沒有菜名,因是諸葛亮發現並制作的,士兵們就叫它“諸葛菜”,也叫“孔明菜”。而在襄陽,它還有個俗名叫“鹹菜”。
2
其實,大頭菜的學名叫蔓菁,又叫蕪菁,因其形狀似錐形,故得名“大頭菜”。
但在襄陽,未醃制過的叫“醬蘿卜”或“芥菜”,醃制好的才叫“大頭菜”或“鹹菜”。
它和榨菜一樣,都屬於芥菜的一種。所不同的是,榨菜是食莖,而大頭菜是食根。
成熟的大頭菜有一種特殊的芳香,它的肉呈白色,肉質堅實,水份少,含豐富的粗纖維,甘甜中又有絲絲苦味。
因有強烈的芥辣味,所以不建議生吃。
別看大頭菜長相不怎麼樣,卻富含的維生素、氨基酸和蛋白質等,對人體卻大有裨益。
襄陽大頭菜的種植以東津新區和雙溝鎮爲主,而就其醃制工藝來說,卻是東津大頭菜最有名。
大頭菜的醃制過程,概括起來就是“三醃五滷六曬”,其中又以“五滷”爲關鍵步驟。
先將選好的大頭菜進行初次晾曬,再灑上特別配制的調料進行醃制,反復醃三次以後,就要上滷水了。
醃過的大頭菜再經過由醬油、焦糖、鹽等制成的滷水洗禮後,正在由內而外發生着質變。
一個月後,吸飽了滷水的大頭菜被撈出來,晾在大太陽底下反復翻曬。曬幹後,再次放入滷水中浸泡一個月。
如此,經過長達近一年的五滷五曬,再加上第一次的初曬,就是“五滷六曬”。
以時間爲催化劑,調味、發酵、上色,在日夜交替中不斷進行。大頭菜慢慢吸入滷水的精華,同時,蛋白質水解,產生鮮味物質氨基酸,醬香味和鮮味相互融合,塑造出襄陽大頭菜獨特的濃鬱味道。
醃制好的大頭菜表面會有亮亮的鹽粒,那是因爲裏面的鹽已經飽和,析出來,結晶了。這樣的大頭菜能保存長達半年之久。
3
此時的大頭菜呈黃褐色,散發出一種特有的醬香。可以切成絲直接吃,也可以加點佐料炒着吃,香脆可口。
因大頭菜略微有點酸,故可以刺激唾液分泌,具有開胃、健脾、消食的功能,還能增強病人食欲,幫助康復。
大頭菜雖不是主菜,但卻是襄陽家家戶戶的必備菜,尤其是早晚吃稀飯、面條時,必會配上一碟大頭菜。蔥花面加上大頭菜,吸溜吸溜兩大碗就下肚了。
在饅頭裏夾上大頭菜,做成“鹹菜夾饃”,也是襄陽的特色吃法。
小小一道大頭菜,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卻幾乎是襄陽人家的救命菜。實在沒菜吃的時候,就着一盤大頭菜,也能幹掉三碗米飯。
不僅如此,大頭菜也承載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襄陽人,對初中、高中生活的深刻記憶。
那時,幾乎每一個初高中生上學時,書包裏都會躺着一瓶“媽媽牌”大頭菜。
普遍的做法是青椒絲炒大頭菜;講究一點的人家,再配上一點胡蘿卜絲,青紅相間,煞是好看;富裕一點的人家,加點肉絲,羨煞旁人。
對於當時吃學校食堂的襄陽學子來說,每頓飯沒有大頭菜佐餐,那就相當於酸菜魚裏沒有酸菜,沒了靈魂,食不知味。
大頭菜作爲佐餐的小菜,本來都是關起門來自家人吃,不能上桌待客,可隨着它的另一個雅號“幹部菜”的問世,大頭菜也榮登“大雅之堂”了。
這裏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據說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鎮上的幹部下鄉視察時,村裏會安排一戶人家負責招待,一般都會安排家境好點的人家。
可有一次,一個鎮領導臨時起意,要在視察的這戶人家裏吃飯。
這下不僅主人家慌了,就連村幹部也沒了主意。因爲這戶人家是村裏的貧困戶,自己吃飯都困難,拿什麼招待客人呢?
好在,之前安排招待的那家,拿了些食材過來幫着做飯,七拼八湊做了六個菜。可當地有個風俗,三個菜和六個菜都不能待客,還要再做一個菜才行。
可找來找去,只找到一個大頭菜,女主人靈機一動,炒了一盤大頭菜炒肉絲。雖然從來沒人用大頭菜待過客,可這也是無奈之舉,好歹也算是一道葷菜。
沒想到,這道菜居然很受幹部們的歡迎,被吃得幹幹淨淨。
那之後,老百姓就經常用大頭菜炒肉絲來招待幹部。於是,“幹部菜”就這樣被叫開了。
4
雖然大頭菜與襄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可隨着生活物資的日益豐裕,佐餐小菜的品種也日益繁多,大頭菜也漸漸不再是襄陽人的佐餐首選。
簡簡單單的一個鹹菜疙瘩,已不能滿足人們對美食的追求。
2009年5月27日,襄陽大頭菜被列入湖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爲了將老祖宗留下來的千年遺產發揚光大,由襄陽市政府牽頭,於當年掛牌成立了襄陽大頭菜協會。
協會打破大頭菜傳統的家庭作坊式經營加工模式,將研制高品質、高產量,適宜襄陽種植的芥菜品種,作爲首要任務,將大頭菜的生產經營轉向集約化、品牌化。
2012年12月,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批準,將“襄陽大頭菜”注冊爲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也是襄州區第一個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借助這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東風,各個品牌的襄陽大頭菜逐漸在商超的貨架上出現。
其中,獲得“湖北名牌”稱號的孔明、隆中等產品,受到東方航空公司青睞,作爲指定產品飛上藍天。
不僅如此,美國、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及我國香港、澳門等地區,也都出現了襄陽大頭菜的影子。
襄陽大頭菜成爲繼韓國泡菜、俄羅斯酸黃瓜、中國涪陵榨菜之後的世界第四大醬醃菜品牌。
襄陽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大頭菜是與老百姓生活聯系最緊密的食品,獨具襄陽特色,最能體現襄陽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情懷。
相信在地理標志注冊商標的保駕護航下,再加上科技創新,襄陽大頭菜會出現在越來越多家庭的餐桌上!
參考資料:CCTV10《味道》
《中國種業》——《襄陽大頭菜無公害栽培技術》
《光彩》——《襄陽大頭菜向品牌化發展》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