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篇“防火經”,感覺老祖先比咱聰明!

祖先的“防火經”,也是我國古代城市防火的重要手段。今天我們就跟着樊教授,去看看我們祖先是怎麼用火和防火的。

火的使用在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發明,它給人類帶來溫暖、光明與安全,使人類領略到熟食的美味。水火經常被當作一種生產手段,火耕水耨就是放火燒去田間林草後再下種,謂之火耕。待禾苗長出後芟除伴生雜草,灌水入田中使之腐爛成肥以助莊稼生長。水火甚至被當作一種武器,廣泛用各動物的圍獵與人類的戰爭。而自然界不可抗拒的水火災害,可以使人類的生命與財產往往毀於一旦。

白居易的千古名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其中所蘊含的科學道理,一般的釋義在於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枯枝爛葉,草灰且有肥田作用,故等春來又是一番生機勃勃。

其實強烈的刺激與礪煉可以增強生物的抗逆性、加速新陳代謝,因此具有了更強的萌生勢,這或更切近白氏詩文本意。

今天我們一說到刀耕火種,一般被看作是原始、落後的生產方式。其實,刀耕火種並不是漫無目的的放火燒荒,山民們對當值的山地砍樹、燒荒、播種、收獲,每項工序都有精心的規劃與設計。

在正常情況下,所燒的也不是原始森林,而是他們的“地”。燒荒前又要設置防火道,以免山火越界。砍樹時大樹留樁,小樹留根,以便來年春風吹又生。一塊地砍燒後只種一年,耕種時間越短越有利於植被的恢復。

在輪番更替的過程中,每年的新燒田都是地力與植被已經恢復了的土地,可以保證地力常新。這樣山民總是有地可以種,有山林可供採集狩獵,與自然形成良性的循環。

古代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祈雨與燒田往往相伴而行,山民利用水與火的相克關系,預防和控制火勢以免成災。

所謂水火無情,如果稍有疏忽,非常容易釀成重大災禍。所以古代人很注重居室與森林防火,形成了較爲完整地森林防火制度和措施。生活用火,要把煙囪改彎,把竈旁的柴草搬走,否則爐膛裏直冒出來的火星可能會引燃柴草。

先秦時代,朝廷就專門設立掌行火之政令的“司烜”,制定“火憲”,頒布防火法令,把“修火憲,敬山澤”視爲國策。

以後歷代王朝都很重視防火。

秦《秦律》中有防火內容,提出“不焚林而獵”。

宋朝對防止森林火災有明確規定,除開荒墾田外在冬季可焚燒野草外,其他地方不得焚燒。

明朝對造成山林火災、燒毀山林的行爲均施以嚴厲的制裁措施。律令規定:“如果山林地域發生火災,杖八十,徒二年。延燒林者,杖一百,流二千裏”,上述各項措施對歷代森林的保護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

看完小編不得不服

我們的祖先真是太聰明了

樊志民:陝西洛川人,農業史方向博士生導師。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館長,兼任國家社科基金歷史組評審專家等職。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