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好客,對客人的熱情尤其體現在餐桌禮儀上,菜品豐不豐富直接反應了東家的態度,小到家裏來親戚,大到婚禮宴席等,但最“豪華”的莫過於國宴了。
中華乃禮儀之邦,國宴上的招待自然是要到位的,能參與制作國宴的都是國家頂級廚師,自然菜的種類也是十分豐富的。可是關乎到國家“面子”的國宴,毛主席卻嚴厲的要求要降低標準,這又是爲什麼呢?
第一場國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在這一天正式成立了,國內外很多重要人物都雲集北京,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
開國大典結束,自然是要安排賓客們用餐,這一次總共邀請了600位重要嘉賓齊聚北京飯店,參加這“開國第一宴”。
由於這一次的來賓是來自全國各地,甚至還有海外來客,在安排宴會菜餚時,必須要考慮到每個人的口味。
爲了宴會的菜單,連周總理都親自過問了細節,最後決定採用兼具南北菜系之長的淮揚菜作爲宴會標準。
這時候因爲剛建國,雖然在環境上符合了標準,但北京飯店的設施和人員都不滿足,一下子舉辦這麼多人同時用餐的宴會。
爲了能成功完成宴會的工作,北京飯店的負責人緊急向淮揚菜的“龍頭大哥”玉華臺求助,最後請來了朱殿榮、孫久富等9名淮揚菜名廚爲國宴掌勺。
做淮揚菜,那自然少不了淮揚菜的招牌菜,紅燒獅子頭、紅燒魚翅、淮陽湯包,這三道菜算是淮揚菜的開門菜。
國宴的講究可不光是廚師做出的味道好,在選材上更是一點也不馬虎,就連服務人員上菜的順序,路線,站姿都是有嚴格要求的。
國宴不光會接待國內的重要領導。還會負責接待國外的外賓,這時候就要考慮到來賓的飲食習慣問題,所以每次的接待,負責人都要提前做好功課。
招待外賓
1953年朝鮮金日成主席訪華,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以國宴來接待外國元首,兩國飲食文化有很多共同點,也是在這次國宴上,第一次把茅臺放上了餐桌。
宴會期間毛主席和周總理分別與金日成主席敬酒,這正是應證了主席的那句“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
1959年,新中國成立10周年慶典,這一次的國宴是10年來最隆重的一次,這一次的地點選擇在剛建成不久的人民大會堂。
籌備工作從一個月前就已經開始了,歷屆有過承辦國宴經歷的幾家酒樓,都早早就準備了拿手好菜,豐澤園、玉華臺、惠豐堂等各大飯店的近百位名廚被徵調前來掌勺。
這一次的宴會裏有不少國外的賓客,周總理提前就針對這次的菜餚做了幾點要求,菜要清淡,肉菜不能有骨頭,涼菜數量要適當增加,酒水也增加了紅酒等一些低度酒。
這一次的接待人數總計超過5000人,如此大型的宴會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多虧了現場的服務人員把所有的準備工作都提前準備的十分充分,爲了防止萬一,還預備了幾套應對突發情況的預案。
隨着祖國的不斷發展,我們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朋友也越來越多”,幾次對外抵抗侵略的戰役打得那麼的漂亮,早已經讓國際上的一些國家萌生拉攏的想法,走動的也不免多了起來。
上世紀60年代,隨着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到訪,國宴的次數也變得頻繁,每次的宴會都要安排多位國家領導層進行陪同,雖然讓到訪的外賓滿意了,但也着實耽誤工作。
而且在1959-1961年期間,因爲自然災害的問題,國內老百姓自身都填不飽肚子,看到國宴上的“鋪張浪費”毛主席內心卻很不是滋味。
主席批判國宴浪費
他老人家在想着,“我們的同胞生活都沒有保障,我們卻爲了面子在接待上如此浪費,我們還是工人和農民階層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嗎”。人民的生活水平與國宴的豪華形成的鮮明對比,讓毛主席決定要改變這一切。
在一次談話中,毛主席考慮再三開口對周總理和汪東興說“這兩年,我們的老百姓們,日子過得很苦,就算是你我,平時也不過是兩小碟素菜加上一點鹹菜。
可我們爲了接待這些外國來訪的外賓們,又是鮑魚,又是魚翅的,滿滿一大桌,最後吃不掉倒掉的比吃掉的還多,我們不是比資本主義還要腐敗嗎?
而且很多外國人很明顯並不是很吃的慣中餐,還不如簡單一些,根據他們的口味來安排。我建議以後不管是什麼來賓,一律4菜一湯,實在不行,主食給他們多加點。”
雖說毛主席的這一番話是在表達他的不滿,可是這最後一句“實在不行,主食給他們多加點”,也是讓周總理和汪東興忍不住笑出聲來。
1965年,黨中央接待組做出明確指示,“降低宴會規格,宴請標準爲4菜一湯,有明確的接待費用標準;精簡陪同人員,一切以工作爲主;減少贈送的禮品;陪同人員收到的禮品一律交公”。
毛主席提倡節約,反對闊少般的浪費,他是這麼說的,自身也一直是這麼做的。毛主席在生活作風上一直從自身抓起。
身上的一件睡袍是補了又補也不肯丟,皮鞋壞了也是修一修繼續穿,就算是在接待外賓時,也是穿着那雙舊皮鞋。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有一次毛主席的專職廚師專門給毛主席做了一份紅燒肉,可等到紅燒肉端到毛主席眼前時,他卻怎麼也沒有下筷子。
事後周總理得知毛主席連他最愛吃的紅燒肉都不肯吃時,專門找毛主席問了情況,可毛主席給出的答復卻是“老百姓們都在吃樹皮,我又怎麼能吃得下紅燒肉”。
毛主席還特意交代了負責生活的警衛員,把他的飲食標準降下來,和士兵們一樣的標準就行,否則端來了自己也不會吃。
主席言傳身教
毛主席很注意言傳身教,對子女的要求也是要以節儉爲榮,他老人家要求子女到大竈上和基層工作人員一起吃飯,不要認爲自己和別人有什麼不同,更不要心生優越感。
1946年,毛岸英從蘇聯學習結束回到延安。因爲在國外學習的原因,習慣了一些國外的飲食習慣,吃面包,喝咖啡。
可是毛主席要求他們要跟着基層一起吃大鍋竈,更不允許和他一起吃,這讓毛岸英很不習慣,剛回國的那段時間,經常吃不飽飯!
毛主席的貼身警衛員說:“主席,您對您的孩子要求太嚴格了,比起普通人家子女來,她們吃得苦更多。”
毛主席卻搖頭說:“不對,你講吃苦的時候,思路不對頭,首先想到她們是我的女兒,所以給她們定下不同於一般人家子女的標準。
她們不就是吃個大鍋竈嘛,這已經比很多老百姓的夥食好很多了,又有什麼好辛苦的。她們還沒爲國家和社會作貢獻呢,如果現在就想着去享受,那以後能有心思爲老百姓辦實事嗎,能有什麼出息呢。”
有一次,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送了一桶咖啡和牛奶給毛主席。雖然是主席的孩子,但這些東西也不是常見的,作爲孩子哪能經受住誘惑。
沒有經過毛主席的同意就自己嘗了,結果毛主席事後得知此事,發了很大的火,把孩子們給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1969年,阿爾巴尼亞新任駐華大使出席完外交部的宴請後,在返回使館途中,酒後駕車發生了嚴重的交通事故。
那時的我國還沒有明確規定不允許酒後駕駛,周總理聽後大爲震怒,因爲發生這樣的事,不僅讓賓客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脅,還讓外交部因招待不周而蒙羞。
事後周總理要求將茅臺酒從國宴上撤下來,換上低酒精度的葡萄酒,並且規定在國宴上不得勸酒,嚴禁酒後駕車,飲酒後必須有專職司機負責代價。
然而,針對我國在國宴接待標準上的改變,有些之前享受過或了解“高標準”的外賓們卻表示出了不滿。
國宴再次調整
1984年,我國對國宴的接待標準再次做出了調整,以前的國宴,那是本着要讓外賓們嘗到咱們中國的傳統美食,中國的國宴必須得是中國菜。
調整後的國宴開始做出了融合,針對一些特別的來賓,會準備一些符合對方飲食習慣的美食,主要負責國宴接待的人民大會堂和釣魚臺國賓館都增設了西廚設施,用餐方式也多樣化起來,甚至有時還會有自助餐的形式。
隨着物價的不斷上漲,雖然還是一直保持着4菜1湯標準,但費用標準卻也在上調,如今的標準基本在200元左右。
步入21世紀以後,我國不論是經濟,軍事還是國際影響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如今的國際社會已經到了沒有中國在場做表決的大事,那就是不作數的,也從來沒有人質疑國宴接待標準“寒酸”。
國宴是一個招待的過程,並不是豪華奢侈就能代表一個國家的誠意,反而適當的節儉更能傳遞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在國際社會上的真正朋友們,又豈會用一頓飯來衡量兩個國家之間的友誼呢!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如今社會上的大大小小餐館的牆壁上都貼着要光盤行動,而作爲我們的國宴,又怎麼能不帶頭執行。古人雲:“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節約,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