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怒批國宴,請外國人只要四菜一湯就夠,不料有外賓沒吃飽

因爲國宴菜過於奢侈,也沒有太多新意,毛主席對此非常不滿,並說出了這樣的話,要求國宴菜進行改革。

但在後來的一次宴請當中,我國的國宴菜,居然讓來訪的國家元首都沒有吃飽,私下裏找服務人員要芋頭吃,才填飽肚子。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才讓來訪的國家元首沒能吃飽?我國的國宴菜又有着怎樣的發展與改變歷史呢?

國宴的變化

中國的第一次國宴,是1949年10月1日晚上的那場在北京大飯店,宴請全國各界人士的開國宴席。

這場宴會一共招待了600多位賓客,主要的菜系是淮揚菜,菜品味道比較容易接受,菜色也非常精致,因此被選爲了國宴的主要菜系。

在這一場國宴結束後,後來很多年的時間裏,國宴上的菜品都是以淮揚菜爲主的。

在人民大會堂建成之後,這裏就成爲了國宴的主要場地,設宴約在50桌,大部分國外來賓來訪中國,都是在這裏吃飯。

當然有的時候,因爲來訪人員很少,規模比較小,也會在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宴會。

作爲讓外賓認識中國飲食文化的第一步,也是中國最高規格的宴席,最初的時候國宴使用的材料都非常昂貴。

基本很多時候都用的是燕窩、魚翅等等名貴材料,其實這並不是一種好的做法,因爲再是體現中國文化的宴會,也要照顧到外賓的用餐體驗。

一味的使用名貴材料,並不會讓宴會看起來高端,而真正的高級,是要以外賓的體驗和需求爲主。

毛主席對一味的堆砌名貴食材的做法,也很是不滿,他指出:

這一下點醒了大家,因此我國的國宴菜品開始進行改革。

1965年開始,我國的國宴進行了一場很大的改革,不僅是減少了菜品的數量,也縮減了相當多的流程。

例如,原本有的外交團敬酒和集體祝酒的儀式被取消,入席之前的揮手致意、雙方講話後的奏國歌環節,也都被一並取消。

這讓整個國宴流程變得精簡很多,也讓宴會的氣氛變得更加放鬆隨意,不再有那麼強的嚴肅意味。

國宴的熱菜被縮減到了四菜一湯,其中三道葷菜,一道素菜,菜品的精良程度更上一層樓,也不像以前那樣鋪張浪費了。

到了1978年,我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對外的交流也愈發頻繁,因此很多時候來訪的外賓團隊人數也少了很多。

因此國宴的桌數也從原本的50桌,縮減到了10桌左右,更適合當時的外交情況。

我國的國宴發展過程,遵從了從繁復到精簡,從堆砌食材,到服務於外賓感受至上的轉變。

沒吃飽的來客

1965年,我國的國宴進行了改革,隨後的多年間,國宴逐漸從當初的繁復到如今的精簡,以外賓的感受爲核心。

但在改革過程中,也曾出現過一些尷尬的事情,一次國宴邀請後,來訪的國家元首卻沒有吃飽飯,最後私下和服務生要芋頭吃。

那麼這次事件真的是因爲國宴改革的原因,才導致的嗎?最終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其實這一次的意外,也並不是因爲國宴改革而導致的,某種層面上來說,是因爲國宴改革的還不夠徹底,還不夠完善才導致的。

1976年,是薩摩亞國家元首來訪我國,這個國家位於南太平洋,是一個島國,當地物產其實並不算豐富,因此菜品的制作方式比較簡單,主要以澱粉類爲主。

而我國的菜品做的更爲精致,即使四菜一湯裏有三個肉菜,但確實是沒有澱粉頂飽,而且雖然有主食,但一般爲了讓外賓多品嘗一些菜品,多嘗嘗味道,國宴的主食量也並不大。

這就導致了薩摩亞來訪的外賓們,吃完之後沒多久就已經開始餓了。

沒辦法,他們找到了國賓館的工作人員,希望能提供一些芋頭和啤酒以供他們加點餐,但當時比較晚了,想要找芋頭確實沒有,只能給對方提供了一箱啤酒和一些香腸。

隨後這件事被通報上去,薩摩亞外賓們隨後的每一次飲食,都會額外準備芋頭類的點心,以保證能夠讓對方吃飽。

這一次尷尬的情況,也讓大家意識到,對來訪的外賓一定要做好功課,多了解對方的文化、習俗,才能做到讓所有外賓滿意離開。

因此在後來的每一次服務當中,國宴的內容都會根據對方的文化以及飲食習慣,進行一些調整。

國宴的改革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很多次國宴改革,都是領導人專門檢查過後才同意的。

比如第一次國宴改革的內容,就是由周總理進行制定的。

周總理從事外交工作多年,因此對宴會其實非常了解,最初開國第一宴的時候,本來選用的是長桌,但被周總理改爲了更能拉進關系的圓桌。

禮賓部的所有涉外事務,周總理都會打電話過問,並審核相關工作,確定計劃。

周總理還會學習國外招待外賓的經驗,並融入到我國的國宴上,以求讓整個國宴變得更爲國際,更能爲外來賓客接受。

還要注意安排外賓的座次,以防出現讓不對頭的人坐在同一桌吃飯的尷尬情況。

而後來到了80年代的時候,國宴的改革則是由鄧小平檢查和審核,他點了頭後才能夠進行變動。

此時中國改革開放,因此對外交流變多,很多以前的流程都需要改變。

鄧小平要求讓國宴更加精簡,也取消了對向外國元首、政府首腦來華訪問提供的往返專機,減少了免費招待的人數,控制了來訪的次數。

這並非小氣,而是讓訪華的次要流程簡化,控制來訪時間與流程,能夠減少相當多不必要的麻煩。

走向現代化

因爲不了解對方飲食文化,而導致來訪中國的外賓沒有吃飽,半夜還得找着加餐。

在我國的國宴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國宴的菜單一變再變,因此當年出現了這樣的疏漏。但後來的發展中,我國的國宴菜單愈發嚴謹,也更有人情味。

那麼,我國的國宴一般都會有什麼菜品呢?又有過哪些比較特殊的招待?

我國的國宴菜最早基本都是淮揚菜,掌勺的師傅也基本都是淮揚菜的大師。

但我國的菜系復雜多樣,各地方的美式誰不想登上國宴的殿堂,成爲招待外國來賓的菜品呢?

因此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國宴菜譜進行了很多次的改良與擴充,並且訂制了非常細致的流程與要求。

最基礎的,國宴菜會在訂制菜譜的時候,充分了解來客的文化習俗與飲食習慣,以及對方的年齡和宗教習俗等等。

並且在不同的季節裏,也會根據氣候的變化而改變菜譜內容,比如夏天就提供清淡的飲食,食物也已湯品爲主,冬季則做的更葷一些。

因爲來訪的國家代表不只有西方人,也有很多東方國家,他們本來就深受我國的文化影響,因此對於我國的飲食接受度很高。

日本人來訪的時候,有可能會要求吃一些比較特殊的菜,比如之前的日本首相海部俊樹,在1991年訪華的時候提出請求,想要在國宴上吃藥膳。

而關於我國的“四菜一湯”,乃至後來的“三菜一湯”的標準,其實數量上還是相當多的。因爲這些標準只是包含熱菜,不包含冷菜、點心、水果等等。

這些食物在各個菜系中,都相對比較柔和,尤其是點心,大部分都不會出現讓人難以接受的口味和材料,因此點心的種類非常多樣。

之後國宴當中也加入了西方菜品,而不是單純的全部是都是中國菜,一般西方菜也會選比較受西方人接受的法餐,通常是兩菜一湯,至多是三菜,即使吃中餐,也會提供面包和黃油這樣的西方主食。

這樣的改動讓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來賓們,都能在中國得到比較舒適的用餐體驗,也不會再出現因爲飲食習慣不同,而吃不飽或者吃不慣的情況了。

餐費被控制在50-60元左右,重要的客人在80元左右,當然這是80年代的價格,其實已經算得上不低了,當年全國年均工資也就700多元。

原本桌上的傳統白酒,比如汾酒或者茅臺一類的烈酒,也都不再進入菜單,飲品根據外賓的習慣與喜好提供,大部分時候都是讀書很低的紅酒或者啤酒等。

在之後的國宴上,整個宴會的流程從當年動輒3個小時的時間,縮短到了1個小時左右。

菜品的制作也都要求非常嚴苛,就連包烤鴨的時候裏面有幾片鴨肉,幾根黃瓜,包出來的大小都有所要求。

這也是爲了讓整個國宴看出品穩定,杜絕意外的發生。

自從1965年開始,我國的國宴就一直在往舒適、精簡的方向發展,但卻始終保持着作爲一個大國應有的風範與氣度,體現着中華民族務實、樸素的優良作風。

本文由“觀史通鑑”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