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糊塗的記憶
文/王國成
記得豫劇《鍘美案》裏,包拯開鍘前推心置腑地勸陳駙馬道;“論吃還是家常飯,論穿還是粗布衣,家常飯,粗布衣,知冷知熱是結發妻!”本文中說到的鹹糊塗就是家常飯大家族裏的一員。
鹹糊塗是針對甜糊塗而言的。甜糊塗有紅薯面糊塗、秫秫面糊塗等,糊塗裏有時煮紅薯軲轆,有時煮紅薯幹,有時煮甜蔓青(又叫蕪青、葑蓯、圓頭菜。其味甜,形狀似芥菜)圪塔,有時煮紅薯面窩窩頭。甜糊塗一般是早上和晚上喝的,那口感實在不美,若不是爲了誆一下飢轆轆的腸胃,真的不想它。
鹹糊塗就不同了。因爲粘了點鹽氣,喝着就美多了。鹹糊塗大多是作中午飯用的,在生活緊張的歲月裏,喝鹹糊塗可說是一種享受,因此對它有特別深刻的記憶。
鹹糊塗攪糊塗用的面與甜糊塗一樣,也是紅薯面,秫秫面,高一等就是玉米面,偶爾喝一頓用紅薯粉面(澱粉)做的鹹糊塗,那就激動的手舞足蹈了。
鹹糊塗雖然與甜糊塗用的面粉差不離,但其他配料就不大一樣了,特別是下鍋菜,下鍋菜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初春時,田野裏寒氣未退,綠色不露,人們做鹹糊塗的下鍋菜只能沿用冬季的幹紅薯葉,籮卜絲,籮卜略兒(即籮卜幹),幹籮卜纓或酸黃菜葉等。仲春時節,麥田裏毛妮菜、和並嘴都是好東西;立夏以後,坡上的灰灰菜、鬼圪針、刺角芽、勾勾秧、豬毛翼菜、薺薺菜……,樹上洋槐葉、楊樹葉、構樹葉、柳樹葉、椿樹葉(必須去掉椿耳朵,否則有過敏反應)……。初夏坡上的垓子邊、老墳頭裏長出的野生小蒜,是鹹糊塗飯不可或缺的調味品。秋天是收獲季節,這時的鹹糊塗就能煮上黃豆兒了,煮上黃豆兒的鹹糊塗小時候覺得就喝不夠。秋季的蕎麥芽也可做鹹糊塗的下鍋菜,它吃着很美,但做着費事,因爲有"蕎麥芽,吃吃屁股麻”之說,所以薅到家的蕎麥芽得用滾水焯涼水泡。進入冬季,鹹糊塗的下鍋菜除了同初春差不多外,糊塗裏還要煮上一種可充飢東西——花籽丸子。花籽丸子是把生產隊分到家裏籽花的花籽軋出來,然後在堆臼裏搗碎加不同面粉及菜類加鹽混合做成的。鹹糊塗裏煮熟的花籽丸子雖然吃着噴香,但不敢狠嚼,越嚼越咽不下去。雖然很想吐到地上,可老爸老媽監視着你必須把它吃到肚裏,因爲就靠那花殼花絨誆肚皮的。
近幾十年,飢飽難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徹底的解決了,鹹糊塗漸漸從家常飯裏隱退了,一部分年輕娃或許不知道鹹糊塗是什麼東西。但我有時還會做上一頓,但糊塗的內容不一樣了,它沒了野菜、樹葉、花籽丸子的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園子菜、肉丁、豆腐絲、油炸豆腐丁、蔥花、蘑菇、花生米等,唯一留在鹹糊塗裏的就只有黃豆了。不對,不對,說錯了,還有玉米面呢!
2022年8月21日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