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城市不僅有吃有喝,
還文武雙全
風物君語
昨天,風物之旅靖江美食團吃(吸)了中華第一湯包
靖江蟹黃湯包,極鮮美
今天,風物之旅的吃貨們,
又吃了靖江獨有的地理標志產品
香沙芋,極鄉土。
9月份,正是香沙芋成熟的季節,
我們不僅吃,還親手把它從土裏挖了出來。
知識點就在這時被挖出來了!
只有從長江中沉澱出來的沙質土壤,
才能長出相比廣西荔浦芋頭
還沙、還糯、還秀氣的靖江香沙芋。
比荔浦芋頭更好吃的芋頭是什麼?
爲了探訪最正宗最地道的靖江香沙芋,我們來到了靖江市生祠鎮。
進入九月中旬,香沙芋正好開始成熟,“前兩天來踩點兒的時候還一小點兒,才兩天就長大了。”我們前期來採點的同事看到挖出來的香沙芋時感嘆地說道。
“香沙芋吃上去,口感糯糯的,粘粘的。”
同行的植物達人史軍還體驗了一把挖香沙芋的流程,並向我們介紹了這個吃起來有豆沙口感的芋頭到底什麼來頭。
史軍老師講芋頭,千萬不可錯過
它實際是典型的子母芋,不同於單顆長在土裏的芋頭,雌母芋的一顆芋頭上長了已從芋頭埋在土裏,拔出來的芋頭最中間的是母芋,邊上的是子芋。這也是香沙芋主要被運到市場賣的部分。
在靖江當地的漁婆農貿批發市場上,紅芽密節的香沙芋隨處可見,批發價也就5、6塊一斤。
紅芽密節是香沙芋的特點。
在來自靖江的作家麥閣的兒時記憶中,她吃過母親手制的甜芋頭糕,甜芋頭餅、芋頭紅燒肉,芋頭排骨湯,鹹甜做法都適宜。而她吃得最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糖芋頭”了:母親不知從哪兒搞來一點桂花,那就是“桂花糖芋頭”了,也記得母親,總要在燒糖芋頭的鐵鍋裏放一點點白色的鹼,燒出來的糖芋頭就呈微微的紅色,很經典的那一道。感覺裏母親放鹼總是“拿捏得很準”,每次燒出來的顏色,幾乎都是一樣的“正色”……
大家紛紛體驗了拔香沙芋的過程,真挺費勁的。
歡樂的挖芋頭團
廣西的荔浦芋頭名揚天下,但是在靖江人的嘴裏,香沙芋比荔浦芋頭更糯、更香、更甜。由於養殖香沙芋的生祠鎮最早是長江泥沙沉積形成的沙質土壤,結構不緊不鬆剛剛好,採長出了口感像豆沙包的香沙芋。
香沙芋的產地之一生祠鎮,是嶽飛帶給靖江人的原鄉
香沙芋的主要產地,就在靖江的生祠鎮。
長江攜帶的泥沙在靖江孤山的腳下逐漸堆積形成了今天靖江的陸地,而生祠鎮,是靖江最早的陸地,所以,它比靖江其他地方承載了更多的歷史風雨,靖江早期的歷史,大多沉睡在這裏。
生祠故事的開端,是嶽飛嶽武穆大人。
吾縣自昔陰沙地、百萬生靈武穆移
飲食教誨佳子弟,文明進化步歐西。
這是民國時期靖江縣立生祠小學的校歌,這座小鎮因爲有嶽飛的生祠而得名。
嶽飛的形象是靖江人早期的精神圖騰。
傳說當年,南宋皇帝趙構連發12道金牌急招嶽飛回臨安,一部分中原百姓跟着嶽飛不斷南行,來到了長江之畔。
嶽飛無法帶着一衆百姓渡江,他見此地雖荒草萋萋,但有山有水,便對百姓預言道:“此地別看眼下荒蕪,但將來定是魚米之鄉,我祈願這裏800年無兵災無水災無旱災。”便勸追隨他而來的衆多青年男女在此自行婚配,創建新的家園。至今,靖江的朱、劉、陳、範、馬、陸、鄭、祁等八大姓仍說自己的是嶽飛的移民。
嶽廟內記錄嶽飛故事的碑文
嶽飛走時,脫下身上的白色戰袍贈予百姓,據說現在生祠鎮東面的白衣堂就是當年嶽飛贈袍之地。嶽飛走後,留下來的人爲他蓋了一座祠堂,春秋祭祀,因爲是在嶽飛生前建立,故稱“生祠堂”,據說這是天下最早的嶽廟,裏面至今還能看到世間已非常罕見的嶽飛手書《前出師表》之石刻。
住在生祠邊的一個大人物
生祠堂一直是靖江人民精神和心理的寄託,其中一個家住生祠邊的青年人劉國鈞也不例外。劉國鈞少時家徒四壁,長大後準備到蘇南學藝,走之前到嶽王廟求籤祈求嶽王爺的保佑。精神鼓舞加之經商的天賦與勤奮的工作,讓劉國鈞成爲中國近代著名的紡織業巨子。
劉國鈞故居裏的雕像
他的經營理念是“貨色要比別人好一點點,成本要比別人低一點點,價格要比別人高一點點”,他創辦的大成公司在民國時期8年間,企業規模增加8倍,在近代工業上十分罕見。
不知道多年以後,他是否還會回想起自己在離鄉前在生祠堂裏求的那個上上籤。
生祠之後,靖江的文脈
最早的馬洲書院建於宋代,由孔子的第51代世孫孔元虔所建,後來湮滅。明代、清代兩次改建新的馬州書院。1984年,靖城中學經縣政府同意,新建了一座水泥結構的仿宮殿式建築,仍命命爲“馬洲書院”。
古代的儒生也拜考神,於是有了魁星閣。魁星在古代是主宰文章的神,儒生們把它的地位奉得極高,這種信仰在靖江被物化成了魁星閣。
鍾樓,靖江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明代。鍾樓瓦當上有小觀音立,樓內有觀音像,舊也被稱爲觀崇聖寺。鍾樓內有一口大鍾,在古時候,它爲靖江全城計時,每天早上響108次。
四眼井與鍾樓相鄰的四角攢尖亭下四眼井,雖是一口井卻有四眼,方便大家打水使用。曾經這裏是靖江人重要的取水地,若遇大旱之年,用水人徒增,人們就會在此排隊取水。
靖江自古以來,崇文重教,有君子之風。靖江的馬洲書院早在南宋年間就已經建立,期間歷經三建三廢,仍延續着靖江本地的文脈,如今,這裏成爲靖江人舉辦講堂等活動的中心地點。書院的精神傳承,讓靖江自古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僅用112天就把常州大學懷德學院遷來,是蘇中蘇北地區唯一有大學的縣級城市。
在離馬洲書院不遠處的四眼井建於崇禎年間,是古代靖江人生活的重要取水地,此亭螭首爲脊,雕有鳳鳥、蝙蝠、二龍戲珠等吉祥物;四角高挑,井欄四周月形拱牆,透出江南園林的韻味。
靖江魁星閣在現存古跡中,年代不是最久,但卻最爲引人注目。它的外形很巍峨,在歷代靖江學子心中,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每到高考,靖江不少當地市民就會擠到魁星閣求個考運。
靖江雖算不上是著名的歷史名城,但走過這些古跡,你仍感受得到它的文武歷史。
文/火花
攝影/餘榮培
編輯/逸驍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