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酸菜和東北酸菜差不多?到底是誰在“抄襲”誰?

中國朋友說第一次

在歐洲吃到德國酸菜

激動得在餐廳差點

點了一壇酸菜

感覺終於嘗到了家的味道

德國酸菜和東北酸菜味道很像

我覺得兩個味道差不多

你們覺得味道上有區別嗎?

食譜酸菜

白包菜(秋冬硬包菜)、鹽、小茴香籽、洋蔥、培根、無水黃油、白葡萄酒、牛肉高湯/蔬菜高湯、鹽、黑胡椒、小茴香籽、杜鬆果和香葉;

芝士煎餃(4人份)

白面包粒(德語Knödelbrot)250克、無水黃油50克、洋蔥(中)1個、芝士150克(灰芝士、阿爾卑斯山芝士、拉可雷特芝士各30%)、雞蛋2個、牛奶2湯匙、面粉1湯匙、鹽、黑胡椒、肉豆蔻粉少許;

制作步驟

醃制酸菜:

1.把包菜切成絲後,分次放入酸菜壇子裏。放一層包菜,撒一層鹽和小茴香籽,用手大力的把鹽撮進包菜裏,鹽和包菜表面摩擦後,包菜表皮破損,才能分解出水分;

2.分次這樣操作,包菜全部放入壇子裏後,看到包菜完全浸泡在液體裏就證明撮到位了;最後用一塊布蓋在酸菜表面,然後把石頭壓在上面,確保包菜都壓着浸泡在液體裏;

3.最後蓋上蓋子,在蓋子周圍加水密封;前2-3天把壇子放在暖一點的地方,之後就可以移至蔭涼處,2-3個星期後即可開蓋食用;

提示:注意不要放太多的鹽!需要看自己使用的鹽的牌子,每個牌子的鹽鹹度不一樣,要確保不要太鹹,只要酸菜有淡淡的鹹味即可。

烹飪酸菜:

1.酸菜發酵2-3個星期後,取出需要的量,其餘的酸菜可以繼續保存在壇子裏,按原樣蓋好蓋子密封好;

2.在鍋裏用無水黃油炒香洋蔥和培根,然後加入酸菜、白葡萄酒和牛肉或蔬菜高湯、香葉、小茴香籽、杜鬆果和黑胡椒。按個人口感喜好,小火慢慢煮30分鍾至1個小時,最後加鹽調味;

3.最後用小蔥或歐芹點綴裝盤即可;

提示:如果酸菜煮到最後還很多水,可以適當加一點澱粉勾芡。

芝士煎餃:

1.用無水黃油炒香洋蔥粒,然後加入牛奶加熱後備用;

2.在盆子裏倒入面包粒、芝士碎、面粉、雞蛋、黑胡椒粉、肉豆蔻粉,最後加入超好的洋蔥牛奶,用勺子攪拌均勻,然後靜置20分鍾。(如果面包裏還不是很粘,可以稍微再加一點牛奶。)

3.20分鍾後,手沾水把它做成餅,用無水黃油中火煎至兩面金黃即可;

德國酸菜雖然叫德國酸菜

卻不是德國的“專利”

奧地利和很多東歐國家

都有做酸菜的傳統

據說酸菜是從中國流傳到歐洲的

一種說法是成吉思汗把酸菜

引入歐洲的

另一種說法是中國的韃靼人

把酸菜引入到歐洲

酸菜經過歐洲人的改良

才變成現在的德國酸菜的

最大的區別應該是用的菜不一樣

雖然都是包菜家族一員

但我們用的是甘藍菜

就是那種實心、特別硬的包菜

而中國東北酸菜

應該用的是大白菜

這種甘藍菜不能像包菜一樣炒來吃

因爲實在是太硬了

通常除了做酸菜

也可以切成細絲

搓鹽醃制做成沙拉

紫甘藍通常是放好調料

煮半個到一個小時

是直接在酸菜裏引入了益生菌

加速了發酵過程

全脂牛奶提取去脂肪做成黃油後

剩下的就是白脫牛奶ButterMilk

一般都是發酵了的

所以直接喝白脫牛奶是酸的

經常用來醃制炸雞翅

這樣能讓雞肉更軟嫩

但相比酸奶

白脫牛奶的脂肪含量相對低

歐美超市裏基本都能買到白脫牛奶

但好像在中國不是很容易買到

如果有人知道哪裏能買到

怕也是中國制造的吧!

這一點我敢保證

不是的!

德語裏酸菜壇子叫Gärtopf

在奧地利通常能買到

一整套的酸菜套裝

刨子、壓酸菜的石頭等都配齊了

是不是也挺有意思的呢?!

兩個國家的酸菜做法

雖然有些差異

但天下吃法卻很雷同

都是配豬肉解膩

最經典的莫過於德國豬肘子配酸菜了

奧地利人則喜歡配奧地利“餃子”

很多人都說這應該叫面餅

不應該叫餃子

但德語Knödel的英文英文翻譯

就是dumpling餃子

所以也就直接叫成奧地利餃子了

除了配奧地利餃子

配香腸或肉菜也非常酸爽

再搭配阿爾卑斯山的風景

更是完美!

英格裏德的木屋餐廳

就在因斯布魯克不遠的滑雪場附近

夏天能看着綠油油的美景享受美食

冬天又是滑雪愛好者的聚集地

木屋餐廳二樓有三間房做民宿

英格裏德打理得格外溫馨

想去享受美景的話

可以在網上搜索她的木屋餐廳SchärmerAlm

也想知道你們最喜歡酸菜配什麼呢?

喜歡我的文章或視頻

或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奧地利的小胡

一位用散裝中文分享美食的奧地利西餐廚師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