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聽說高鐵八鬥角那邊有個仙人洞,那裏景色很不錯,一直都想去看看。可總沒有尋到機會去看一眼仙人洞,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這次,一聽說作協的幾個朋友周末要去高鐵採風,而仙人洞又是其中的採風點之一,我便主動要求同去。
星期天那天,春雨紛紛,我們依然帶着熱情和向往按計劃行路。當汽車行至仙人洞山腳下時,一朋友提議說先去附近的破洞看看,大家欣然應允。
春天,破洞附近的生命,正瘋狂地穿越時空,無邊無際地伸展,遍野都是濃墨重彩。好一幅人間四月天的美景啊!我一下就陶醉在其中。忽然,我的視線被一棵嫩嫩的竹筍吸引住了。
接着,一棵、兩棵、七棵、八棵,這兒一團,那兒一簇,參差錯落,各得其所,尖尖的,黑黑的,烏亮的,健壯的,在平地上冒出來,在陡坡上冒出來,在石頭邊冒出來,一齊鑽入我的眼簾。“哎喲喲,好多好美的竹筍喲!”我像發現新大陸似的竟情不自禁地叫出了聲。
緊接着我便歡欣躍雀地朝竹林跑去,什麼破洞、仙人洞全拋之腦後,仿佛此行的目的就是奔“筍”而來。
竹林裏,到處都是破土而出的春筍,它們在雨中快樂地汲取着春天的甘露茁壯成長。那一刻,和着雨聲,我仿佛聽到了春筍拔節的聲音,向上,再向上,不顧一切地向上,直幹雲霄。
古人有詩雲,“未出土時先有節,到凌雲處仍虛心。”韻的是竹,贊的是節,亮的是神,寫的是心。那一刻,我心悅誠服,在偉大而崇高的竹筍面前,我這一生除了仰視,還是仰視。
朋友見我對筍歡喜成那個樣,提議讓我拔幾根嫩點的竹筍帶回家吃。
一說到吃竹筍,我便想起了小時候的事,我的家鄉也在這高鐵嶺鎮,我生活的村子裏也有竹子,雖然種植面不算廣,但家家戶戶基本上都種有竹子,每年春天,也都有春筍露出。
但由於那時的日子很苦,家裏窮得常常是吃了上頓愁下頓,因此,村裏的竹筍只要一冒出土,大多都被村民給拔了下來,然後拿回家剝殼下鍋煮着吃,那香香的美味至今都難以忘懷。現在回想那些吃筍的日子,實在是一種噙淚的幸福啊!
如今,眼前的春筍一節比一節長高,村民們的生活也是一天比一天好,人們無需再靠這筍來填飽肚子,可我相信,人們對筍的感情是始終如一的,因爲那鮮美的味道已定格在人們的心中,那尖尖的希望也始終在人們心中生長、生長。
“這棵竹筍比較嫩,你就拔這棵吧。”朋友的話讓我又重新注意到眼前的竹筍。
我隨着朋友手指的方向望去,那果真是一棵嫩嫩的竹筍,嫩嫩的筍芽才鑽出鬆軟的土地,尖尖的、細細的,穿着棕色的外衣,一看就知道它的肉質肯定潔白如玉,潤澤溼滑,要是把它拔下來吃,無論是涼拌、小炒、油燜還是煲湯都會是美味中的美味。
於是,我的手慢慢伸向了那棵嫩嫩的竹筍,我知道,我下手的那一瞬間,這棵筍不會喊一聲痛,也不會說一聲不。但,我的手一次次伸過去,又一次次縮回來。記得東坡先生有詩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想起這首詩,我是真的心虛,真的情怯了。
最終我沒有拔那棵竹筍,這次我能與竹筍有一場這麼美麗的邂逅,已經讓我不虛此行了,我還貪戀什麼呢?
還是讓這棵竹筍好好的長在林中,長在春天裏吧!倘若明年春天我再有機會來此,我相信明年的竹筍會更加美麗、更加耀眼!因爲,只要根不死,就永遠有復興的希望。植物如此,人類亦如此!(客戶端通訊員殷鐵梅)
此文選自由嘉魚縣文化和旅遊局、嘉魚縣作家協會聯合編著的《南有嘉魚》叢書。該書已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發行。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