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聞客戶端訊(記者張雪李劼田野)都昌排粉、龍蝦拌粉、石鍾肥腸粉、瑞昌折粉、牛肉炒粉、烏魚酸菜粉、田蛙炒粉、三都米粉……
錢鍾書《管錐編》考據,中華米粉最早起源於東漢時期的九江。在九江,米粉可謂千姿百態,幾乎可以和你想象到的各種食材搭配出現。每個九江人,嘴上饞的或許是輔料火爆鮮香的滋味,可骨子裏難忘的一定是米粉本身的韌勁,因爲那才是米粉的靈魂。
在九江,老百姓最喜歡的早餐是炒粉。早晨7時,位於潯陽區的“黑皮炒粉店”,正是最忙碌的時候。早起上班上學的人、外賣小哥都聚在這裏,等着米粉出鍋。賣得最好的是蛋炒粉、肉炒粉,價格不貴,味道又好。老板李祖培之前在大酒店裏當過總廚,如今卻窩在小小的街巷裏安安心心地炒了10多年粉。他說,因爲這碗粉,他和街坊鄰居猶如家人般,每天都能相見,都能問候,特別親切。
九江有“無粉不成席”的習俗。8月27日正值周末,都昌“新光明家宴”店高朋滿座。廚房裏,廚師長徐華樑開始炒粉。這是開席的第一道菜,徐華樑不敢馬虎。8公斤的米粉,需用一口大鍋才能裝下,一番操作下來,徐華樑滿頭大汗。他說,以前生活困難,請客吃飯先上粉,是爲了管飽。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第一道菜還是粉,是爲了墊墊肚子再開懷暢飲。炒粉雖然簡單,但很是考驗技術,所以基本上炒粉都是他親自操作,最多的時候一次性炒過15公斤米粉。
在九江過年過節,晚輩送長輩紅包或禮物,長輩都會用米粉作爲還禮。中秋節快到了,都昌陽峯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的老板張庭堯和工人們一起加班加點,趕制排粉。1983年出生的張庭堯高中畢業後外出打工,浙江一家企業做到了組長,收入不錯。2015年,父親開辦多年的排粉加工小作坊難以爲繼,張庭堯不顧親友的勸阻,踏上了返鄉創業之路。
都昌排粉曾是明朝皇宮御食,傳說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面臨糧絕的困境,當地百姓爲朱元璋的部隊送去糧草,其中就有米粉。都昌張家嶺村人世世代代都做粉,今年92歲的張芳茂老人說起年輕時做粉的情景非常激動,他說那時候做五天粉,就夠一家人吃一個月,收入雖然不錯,但是真辛苦啊。張庭堯總結長輩做粉的技巧,改良工藝,引進機械設備,減輕了做粉的勞動強度,產量一下子提升了四到五倍。今年年初,張庭堯注冊成立了都昌陽峯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吸納附近的脫貧戶10人就近就業。
九江餐飲協會祕書長舒生威告訴記者,江西自古以來是魚米之鄉,九江是“四大米市”之一,米粉作爲大米的一種衍生產品出現。南宋文學家樓鑰《陳表道慧米纜》詩曰:“江西誰將米作纜,捲送銀絲光可鑑”。可見,宋時江西的“米纜”已經可以做得細白而又光潔無比了。有數據顯示,現在江西人每天吃米粉超過1000噸。
“老板,來碗粉……”這樣的聲音,時時刻刻在九江各地響起……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