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怪食鴨腳包

皖南的鴨腳包是個怪物,掛在幹貨店裏,一串串一節節的,幹焦焦黃褐褐的,上粗下細,兩根手指那麼粗的東西,似乎被褲帶子纏了一圈又一圈。這是什麼東西?當初我也不懂,店主告訴我是鴨腳包,問怎麼吃,老板說:“放在飯上蒸着吃。”那一定把飯也弄成鹹鹹的了,沒買。

後來在茶樓喝茶,發現茶食中有它,點了幾只煮熟的。顏色紅了幾分,原來是鴨腸子包裹的鴨爪子,咬了一口,“帶子”鬆了,裏面露出醃制的鴨板爪,上面的“掌心”裏,居然包裹着一只細細長長的紅辣椒與鴨心。可憐的鴨子,掏出自己的心髒奉獻給人類,還不忘附帶送上調味品。

這東西真好吃,骨頭骨腦的有嚼勁,鹹香鹹香的有滷味,雖是捆綁銷售,但各有風味:纏繞的鴨腸子很有韌性,綿綿的鹹中帶甜;裏面的鴨子心肝鬆而不酥,辣得有滋有味;鴨掌最考驗人的咬勁,抓着爪子費力地一邊咬一邊還需要扯着嚼着,吃得樣子真不好看,可是爲了口福,體面不要也罷。

組成鴨腳包的是鴨子的邊角料,產自皖南,情有可原。江南水鄉產鴨子,滷鴨多,鴨腸也多,大多是剖開來,用鹽揉洗幹淨,像扁褲帶子一樣胡亂堆在盤子裏,專門有人買來下酒。我先生是水鄉人,煙酒不沾,但愛吃鴨腸子。每次家中殺鴨,他都反復強調不能丟了,整理出來,煮着炒着,總是下筷子一叨而盡,生怕人搶了去。我嘗過,有點韌性有點綿,不見鮮美,不知好吃在哪裏——他還當財氣!

一次家裏來了客人,來不及燒菜,就去滷菜店買熟食,雞鴨魚肉各樣挑一點,見到粗如手電筒那麼黃褐色的一節東西,遂讓稱了,價格比燒鴨還貴,不就是千張裹出的素雞嗎?一豆制品而已,果真“豆腐賣出肉價錢”了?

老板告訴道:“這是滷鴨腸,十幾只鴨的腸子才能裹出這麼大一截哩。”啊!反正是家人喜歡吃的東西,切成半圓就散成絲了,只能切成一個個的小圓餅,吃起來,比滷店的“白帶子”還多幾分滷鴨的味感。端到桌子上,先生居然不伸筷子,我說:“你不是喜歡吃鴨腸子嗎?”他非要說那是素雞,硬逼他吃了一塊,他默認了,仍不象以前那樣吃得赴湯蹈火。我想不通,難道鴨腸子的形式也能決定內容嗎?

漸漸的,賣滷鴨的攤子上鴨腸子少見了。我說到哪裏去了,原來都做鴨腳包去了。那玩意不是皖南人原創,那是會吃敢吃的廣東人發明的,只是,他們的鴨腳包並不醃制,而是直接滷制而成。皖南不僅僅是拿來主義者,還發揚光大了:爲了保存時間長,吃得更香,將安徽麻鴨的鴨掌取來,在鴨掌內包上一個鴨心與一只小辣椒,然後用鴨腸子密密匝匝地纏上,放在糖、鹽、醬油和有香料制成的滷水中醃制,醃好後取出來晾幹——鴨腳包的加工程序就完成了。需要吃的時候,想吃鹹點幹點的就蒸出來,想吃淡點軟點的就煮出來,鹹香筋道,開胃下飯,喝茶佐酒,好吃不貴,真是佳品。

難怪,在外地的一個朋友是皖南人,喜歡吃這一口,每次從北京回來。都要買100支帶回去,放在冰箱裏,蒸熟了以後,拿來當小吃,看電視的時候咀嚼着,似乎電視劇也更有味道了。

據說鴨腳包做得最好的地方是宣城的水陽了,連一些美食雜志的編輯或者作者也贊不絕口。

誰說形式不決定內容?同等的肉、面及配料等,煮一鍋糊塗怎麼也不好吃,用來包餃子就大不一樣了。鴨腸子這些“下水”洗出來、醃出來、纏繞出來、做成鴨腳包晾曬出來,味道步步升級,都是因爲加工精細度步步升級。“食不厭精、燴不厭細”,老祖宗的話還真有道理。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