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記扒雞”回味香-歷下老字號之九

說起“玉記扒雞”,“老濟南”們口中不免會生出些回味餘香。雖然時下“德州扒雞”的名氣似乎挺大,其實在“老濟南”心裏,它遠不如我們的“玉記扒雞”齒頰生香。

“玉記扒雞”的創始人叫張誠,祖籍泰安,清同治年間曾在山東巡撫衙門當差,因爲聰明伶俐、忠厚勤懇,被時任山東巡撫丁寶楨選爲貼身侍衛。那年丁寶楨到皇城辦公差,張誠跟隨相伴。在京城期間,他有幸結識了宮廷御膳房的張廚師。說來也是巧合,這張廚師不僅與張誠同姓,而且還是同鄉,於是二人便一見如故,且相見恨晚。張誠本就是個有心人,加之又喜歡烹飪,因而在交往過程中,有意無意間向張廚師討教了很多烹飪技能,這爲他日後開辦餐館,制作扒雞打下了根基。此外,丁寶楨雖然貴爲巡撫,卻也是一位喜歡品嘗美食的性情中人,這讓跟隨他多年的張誠,看到、聽到、學到了很多東西,也更加堅定了他日後要開辦餐館的欲念。

經過多年的醞釀、積累,1902年,張誠選址在縣東巷,開辦了屬於自家經營的小餐館,以制作、出售扒雞爲主,兼顧其他小吃。他制作的扒雞,色澤鮮亮、香味濃鬱、爛熟脫骨、清口不膩,因而問世時間不長就深得市民青睞,尤其是受到那些大戶人家的歡迎,成爲人們請客、送禮的美味佳餚。可是,由於餐館店面狹小,因而經營頗爲受限,每天最多也就是能制作八九十只扒雞。張誠去世後,其子張玉孝子承父業,爲了擴大門面,緩解供不應求,他便將店址遷到了魏家莊與緯一路交界口,並取了自己名字中的“玉”字,掛起了“玉記扒雞店”字號。同時,他還不斷改進制作的方法,使得“玉記扒雞”的名氣越來越大,每天制作、銷售的數量經常多達300只以上,佔了濟南扒雞市場的半壁江山,並由之成爲與燕喜堂、匯泉樓、聚豐德齊名的字號。

“玉記扒雞”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與其獨特、精致的制作方法密切相關。首先,選用的料雞必須是活蹦亂跳的上乘雞,而且宰殺時必須把雞血放得幹幹淨淨,而後將其放入60℃的熱水中浸燙、煺毛,取出內髒,去除腳爪粗皮,並用清水衝洗幹淨。其次,將雞的兩翅尖從頸下開口處插入,從雞嘴兩側伸出,並將雞腿窩入雞腹內,再控水、瀝幹,此爲“整形”。再次,將“整形”後的光條雞放入糖水內,掛上飴糖之後,再放入80℃左右的熱油鍋內油炸,炸至雞體呈金黃色後出鍋瀝油。第四是滷煮,也就是將雞擺放在鍋內,加上碾碎後裝入紗袋的調料和藥料,兌入煮雞老湯,上壓鐵箅子,先是急火,後是慢火燜煮,用時因雞體大小、老嫩程度和時令季節而定。完成上述工序後,扒雞即可出鍋。出鍋必須用專用工具,動作要輕、穩、快,以保持雞體完好。

此外,“玉記扒雞”所用的配料也特別講究,除了砂仁、肉桂、丁香、紫蔻、玉果、白芷、山楂之外,還有口蘑、莨姜、陳皮、南酒、冰糖、大棗、大曲、套油、老姜、茴香、胡椒、花椒、咖喱等,而且還要根據季節變化及顧客不同的口味,適時靈活地調整配方。如此制作出的扒雞,不僅色澤鮮豔、雞型優美、骨肉分離、營養豐富,而且還肉爛骨酥、香味濃鬱,招人喜愛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玉記扒雞”遷址到魏家莊西口路南,但經營改爲獨做扒雞生意。1956年,“玉記扒雞”實行了公私合營。這年6月,第三代傳人張潤生,應邀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食品展覽會。在會上,“玉記扒雞”被評爲山東風味名吃,並與北京烤鴨、南京板鴨、金華火腿等齊獲殊榮。1957年,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佳餚集錦》一書中,首次收入了“玉記扒雞”的制作方法即特色。按照專家、食客們的說法,“玉記扒雞”具有以下五個特色:

1、外觀美。色澤鮮豔,橙紅中透出金黃,光潤油亮,造型生動,猶如寒鴉鳧水,雁叼翅箭。

2、口味佳。雞皮滑爽脆嫩,肥而不膩;雞肉粉白細膩,鮮嫩酥軟;雞骨酥鬆入味、脫落幹淨。

3、香味濃。鹹淡適中,藥香純正,脂香濃冽,餘味綿綿。

4、火候佳。火候恰到好處,趁熱提起即可骨肉分離,且又能保持雞皮完整,造型豐滿。

5、兼有藥物療效。因配方中有20餘種中草藥,故而不僅香味濃鬱,而且營養豐富,可以補腎虛、健脾胃、壯筋骨、活血力氣等,有益於五髒六腑,實乃滋補、強身、祛病、延年的保健食品。

“玉記扒雞”雖然香飄泉城,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無奈停業。而後到了1963年,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張潤生重操舊業,並恢復使用了“玉記扒雞”的字號,不過,在這個字號之前,他特意加了個“老”字,以強調其傳統名吃的老字號品牌,於是,“玉記扒雞”就成爲“老玉記扒雞”。“玉記扒雞”名稱上雖然有了“老”字,可沒想到好景不長。幾年後,在“十年浩劫”的猛烈衝擊下,張潤生被下放勞動,“老玉記扒雞”店便因之再次歇業。隨着它的歇業,“國營玉記扒雞”店卻在其對面開張營業。

改革開放不久,張潤生在親朋好友的鼓勵下,再次讓“老玉記”恢復了經營,隨之而來是路南那家“國營玉記”則很快關門歇業了。“老玉記”的起死回生,加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讓競相購買“玉記扒雞”的人天天排起了長隊,此成爲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老玉記”門前的“勝景”。記得那是1980年歲末,我第一次要登門拜見嶽丈時,曾特意跑到老玉記扒雞店,花了五塊多錢,買了一只大扒雞。扒雞的味道自是很美,可當時我到心境更美,這件事至今讓我們夫妻二人記憶猶新。

1984年,“老玉記扒雞”被編入《中國土特名產詞典》;1986年,因爲生意紅火,張潤生選址在濼源大街開設了首家分店,此後幾年又陸續開張了十幾家分店;2007年,“老玉記扒雞”榮獲首批“山東老字號”;2008年,魏家莊片區拆遷改造,“老玉記扒雞”老店隨之消失。

如今,物質的極大豐富,讓人們的口味多變。如今的生活與往昔相比,可謂天天像過年。因而在時下濟南的市場上,雖然還有“老玉記扒雞”店,或許還很正宗,但是,存留在老濟南們心中的“玉記扒雞”,已是煙消雲散,成爲歷史的記憶。

壹點號沒事找樂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