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清炒野蘑菇 撂翻一家人

(黃浩記者卜一珊)近段時間,我市迎來了幾場降雨,空氣溼度相對較大,溫度也較高,這樣的環境滋潤了不少野生蘑菇的生長,集市上也總能看見野生蘑菇的身影。日前,我市有一戶居民在購買野生蘑菇食用後,出現了惡心、嘔吐、腹瀉等疑似中毒症狀。

當天上午,一市民在某農貿市場買菜時,發現一攤販正在出售野生蘑菇,因爲個頭大且新鮮,他就毫不猶豫地購買了幾朵,“蘑菇的顏色爲白色,傘蓬較大,支杆較長,看起來很巴適。”晚餐時,該市民做了一道清炒蘑菇,烹飪過程中還特意放了蒜片,起鍋時見蒜片沒有變色,他們一家人便放心地將其食用了。

飯後大約兩小時,該市民一家先後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疑似中毒症狀。隨即來到了市四醫院治療,經醫治,全家人的病情得到好轉。

■小貼士

毒蘑菇中毒反應

據市四醫院急診科醫務人員介紹,毒蘑菇中毒一般是急性的,發病的潛伏期短則數分鍾,長則數小時或數天。按其發病特點,臨牀可分爲胃腸炎型、急性肝損害型、急性腎損害型、神經精神型等。中毒早期大多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胃腸炎樣表現。特別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如果患者食用的是致死率高的蘑菇或者可導致肝損害型、腎損害型的蘑菇,其早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炎表現可能在中毒後數小時至2天內明顯緩解。但這其實是進入臨牀常見的“假愈期”,若是此時因麻痹大意而中斷診治,蘑菇的毒素便可能會逐漸侵犯人體各髒器。患者在中毒後2至5天內便可能出現內髒損害,尤以肝損害最爲嚴重,這將極易導致死亡。

這些辨別方法不靠譜

●顏色鮮豔的才有毒,色淡普通的無毒。

真相:很多毒蘑菇的長相樸實無華,例如國內多起毒蘑菇致死事件的元兇白毒傘。

●蘑菇與銀器、生姜、蒜、大米一起煮,液體變黑則有毒,不變黑的沒毒。

真相:實驗證明毒蘑菇與銀器、生姜等同煮不一定變黑。2007年廣州發生的一起誤食致命白毒傘事件中,受害人就曾經用上述方法驗毒。

●長在清潔的草地或鬆樹、櫟樹上的無毒,生長環境陰暗潮溼的才有毒。

真相:蘑菇只能寄生、腐生或與高等植物共生,生長環境無“清潔”或“骯髒”之分。如:白毒傘等毒蘑菇都生長在相對清潔的林中地上。

●蟲子不吃的有毒,有蟲子取食痕跡的無毒。

真相:很多對人有毒的蘑菇卻是其他動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鵝膏經常被蛞蝓取食,白毒傘也有被蟲齧食的記錄。

這些原則要記牢

●不要採。不採野生的蘑菇,包括自家花圃裏長出的野蘑菇。

●不要買。慎買混雜的野生蘑菇,外出旅遊不要在路邊攤檔購買散裝的、混雜型野生蘑菇食用。

●不要嘗。餐館“新品種”蘑菇慎嘗,比如“野生XX菌”。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