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去過廣西北海嗎?

北海(壯文:Bwzhaij)地名的形成,源於康熙元年(1662)年,清設“北海鎮標”作爲“北海”地名的稱謂。現在的北海是廣西對外開放的門戶,可在過去,北海一直是廣東地界,所以從方言到習俗,與廣東別無二樣。但就吃而言,與廣東比較起來,還多有自己風格的。

糖水

糖水是北海地區有名的特色風味。糖水在不同季節食用方法也各不相同,夏季有綠豆沙、馬蹄爽等,冬天有黑糯米、芝麻糊等。

瓜皮醋

擁有百年歷史的瓜皮醋,是北海人的特色食譜,其主要原料就是幹瓜皮、五花肉和冰片糖。這道菜在平日可不容易吃到,畢竟這可是當地孕婦生產後坐月子都會用的古方,既驅寒又祛溼。不僅如此,本地人認爲瓜皮醋顏色紅色喜慶,表示紅紅火火的意思,所以現在在春節期間,許多家裏也都會燉上一大鍋瓜皮醋,預示着來年的好兆頭。

公館糯米雞

對於合浦人來說,雞的烹制種類繁多,白切雞、滷水雞都是極受歡迎的。而公館糯米雞的做法卻異常新穎。土雞的選材是必須的,但配料上則更爲講究;叉燒、木耳、蝦米、香菇、幹沙蟲末等。經過調味後,與糯米一起蒸至八成熟,火候的掌握是關鍵。再把蒸好的糯米放入雞肚中慢火燉制,糯米的米香與土雞的鮮得到了完美的綜合,吃起來油而不膩,鮮美多汁。

越南卷粉

越南卷粉經過當地人改良後更具北海特色。用米和水磨制成米粉放到蒸籠蒸一個小時,出籠後可根據個人的口味放入雞蛋、香菇、蔥花等餡料,還可以抹上沙蟹汁、特制醬料拌着吃,味道十分鮮美。

梅子蒸魚腩

星島湖由於自然環境的得天獨厚,湖裏的野生魚不僅體積大,每條都有20斤重,魚肉還十分鮮嫩,撈上一條大頭魚,一條魚可以做出20種不同的吃法,名副其實的全魚宴。而這道梅子蒸魚腩則是最受歡迎且最有特色的一道手藝菜。

魚腩即魚肚子,是魚身上最柔軟的部位,也是整條魚中口感最佳的部位,軟糯滑嫩,但處理不好腥味會很重。首先將醃制的酸梅搗成醬抹在魚腩上,一定要抹勻,讓梅子的酸味充分覆蓋魚腩腥味,將腥味去掉。最後還要在蒸熟的魚腩上,放上蔥絲、姜絲、辣椒絲,然後澆上熱油,爲魚腩做最後的提味。

蝦餅

北海的小吃街頭常見的面點,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將新鮮蝦肉剁碎加入蔥、鹽、花椒等調料,再加入水和面和勻,可制作成三角形或者圓形放入油鍋中煎至兩面金黃即可出鍋。外酥裏嫩的蝦餅可直接食用,也可搭配蘸料,美味至極。

蓋米乙

北海吃蓋米乙起源於七月十四(盂蘭節)鬼節,這是北海地區的風俗。但是水米乙也叫“蓋米乙”,蓋米乙是客家人的稱法,其它地方稱水米乙。“米乙”是一個字,廣西沿海地區話發音eī(短音)。

客家人蒸蓋米乙,可以蒸到十層,而且蒸得越多層越好。據說是爲了讓回家的親人亡靈慢慢地一層一層剝來吃,能在家中多留些時間。蓋米乙通體潔白晶瑩,口感滑嫩有彈性,配以醬油、醋和蒜等調味料,酸鹹可口。

吃蓋米乙,一般是把蓋米乙用刀(或篾骨)割成菱形的一塊塊,大人放在碗裏一口一口地咬着吃,小孩子則放在手上,一層一層地剝開來吃。夏天可以吃涼的甚至冰凍的,冬天則是加熱了才吃。

“社公節”是北海合浦縣的傳統節日,又稱社日,俗稱土地誕。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爲春社,八月初二爲秋社。合浦人認爲,一年四季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家業興隆,全靠社公保佑,因此城鄉羣衆都有“做社”的習慣。

合浦縣的社公廟遍布城鄉,或依古木怪石,或以街頭巷尾而立,故社也稱坊。社坊各有專名,如“興仁坊”、“太平坊”等。三甲社是合浦縣最出名的社壇,是當地舉辦社公節的主要場所。三甲社建於明崇禎年間,清乾隆年間重修,是現今保存比較完整的廉州古城重要的社場之一;由3間房子組成,中間爲正廳,兩邊是廂房,內牆雕有龍頭。正廳前部分是“興仁坊”社壇,社壇後面3間房子,可擺放20桌酒席。

每年社日,三甲社都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各社、坊羣衆集資做法事,祈求風調雨順,保境平安。除了傳統的祭社,社日第二天,還將舉行龍舟賽。社坊已經連續舉辦了15屆龍舟賽,有時在河裏舉行,有時則會移師到出海口。男隊女隊分別比賽,場面精彩熱烈,吸引了沿岸大批觀衆駐足觀看。

合浦社公節,以春祈秋報的方式,表達了人們對養育自身的土地、山、大樹、泉流的感恩與崇拜。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